StatCounter

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

記1122新山喜宴

2008.12.08(週一)

大約半年前,中學時代老朋友捎來消息說年底辦婚宴,我說好啊一定到。
向來不喜一般婚宴殘骸滿桌,像屠殺現場,雖然老友無法準備素食,但到場賀喜還是要的。忙派喜柬時,逢上人在尼國,回來開機,又是即時通訊又是電郵,都是留言,要我給上地址才能寄來喜柬。
多少年,不再紙筆聯繫,不知對方真實的所在。是著地房子還是空中樓閣,一個@無法告知。仍然記得的從前住處,早就租給他人。

念中四中五時,是笨珍區學記,老朋友是新山區學記,曾書信往來兩三年。升上中六,每週五搭近兩小時的車到新山歐美加補習學院上華文課,成了同學,筆下也就漸漸疏懶。往後如願念了中文系,投入嚮往的大學生活,把許多老友抛諸腦後。那時忙,常夜歸,太難靜心寫信。印象中,也就每逢年節時回家,通電話說找天出來,卻每年都因事見不成。再後來我往北方去,老友大學畢業回鄉南下,於是十二年前最後一堂華文課,便是最近一次的會面。
所以,這喜宴,怎能不赴?
第一次電話訂票,週六早九點的車,八點十五分須取票。來不及如原定的七點出門,但因路上車少,結果竟準時無誤。司機大概心情好,一路飛揚,三個小時半後便到國光華小。比原定時間早得多,便先找午飯吃了再撥電給老友。派來接駕的兩位也是舊人,在大路對岸等候,而我卻在這端尋望。直過了好一陣,老友電話來,看對岸白衣人頗似司機,正招手,才從天橋過去。和舊人說起往事,記憶還在。一個在華文學會演講比賽進行時在臺下聽walkman(那時還沒MP3),原來是幫接著上場的學弟聽稿。一個往南方念書然後歸來,卻始終和我遠赴北方的學姐保持聯絡。路上言語直接,豪爽痛快。
見到老友,彼此都未走樣,便無驚喜也無驚嚇,談起近況,問起婚事,到了老友新家,見了老友另一半,又和老友另一半的家人好友談話。淺緩平靜,好像,也並非十二年未見。
後來便要準備赴宴。隨著新人,看化妝、取禮服、到酒店,成了赴宴的首個客人。婚宴工委其一似曾相識,原來還是大學時同屆同學,大概校園裏曾見。
和尋來的久別友人聊過,便是入席時候。好些朋友臨時失蹤,但也不掃興。席上一女子,竟是當年華文班同學,原先卻沒認出來,大概因爲她長高了。而她記憶中華文班也有個“瘦瘦的曉薇”,卻怎也不認爲那人是我。直到老友來到確認,她才肯相信:我是我。
再說下去,原來久別友人和我這華文班同學竟是街坊,另一邊,學記朋友的同事,曾是我學生。刹那間座上客關繫千絲萬縷,話題層出不窮,早已不需主人家招待,而自得其樂了。
宴後搭夜間十一點火車回吉隆坡,也是首次睡臥鋪。攀上上層,拉上帘子,自成世界,間中查票一次,其餘時間都能安眠。還算乾淨溫暖,也不顛簸,遠比想象中好。清晨六時許到站,便又是新一天的開始。
這次赴宴,自是爲一對新人高興,卻也是探訪舊友,回顧自己。從前因爲華文學會和星洲學記隊,得以身在國民中學而能編織自己的華文世界,辦活動、編會刊、寫稿寫信的瘋狂和熱誠,十幾年後想起,仍要深爲自己感動。年輕時候人人都真誠無私、義無反顧,但那常是所謂成長的成本,常要隨著成長漸漸消磨散去。祇望那速度能慢一些,多記得一些曾經的事跡,也離虛假遠一些。
2008.12.14.07.14.54十七區,正雨

6 則留言:

  1. 现在,再遇到以前的学记朋友, 都是在喜筵上了。有点感叹,可是,这就是人生的另一个阶段。  对我来说,唯一不变的,就是对华文的热爱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Lynn,
    是的,另一個階段。
    一切自然而然,最好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“年輕時候人人都真誠無私、義無反顧,但那常是所謂成長的成本,常要隨著成長漸漸消磨散去。祇望那速度能慢一些,多記得一些曾經的事跡,也離虛假遠一些。 ”說得好好。
    我常開玩笑地跟同學說,下一次的再見,不是在你的喜宴上,便是在我的葬禮時。

    回覆刪除
  4. 是哪位耀老師來訪?
    歡迎。

    開始和結束,相見和離別。相對,總是相對。

    有的人說再見,希望真能再見。
    有的人說再見,卻是不想再見。

    回覆刪除
  5. 是何老師教過的學生,衹是學生不是老師,下學期將會再受老師教的。
    第三種說“再見”的人,是日後見不見都無所謂。
    冒昧造訪了。

    回覆刪除